2015年1月7日 星期三

詹姓遷徙,客家文化為主幹(一)


詹姓遷徙,客家文化為主幹(一)

http://os.qzs.qq.com/ac/b.gifhttp://os.qzs.qq.com/ac/b.gif
(本文章來自中國國家圖書館)
  
明王朝是朱元璋借助農民革命暴力,推翻元王朝而建立的奇特朝代。詹氏在亂世中出英雄,在平靜時圖發展。明清時期,詹氏頑強依舊,向四面八方拓展,較大的行動是向西南和臺灣遷移。
   
明清時代詹氏的演變
 
在元代,中國處於蒙古人的統治下。元朝統治者推行民族壓迫,實質上也是階級壓迫。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淪于農奴或奴隸的地位。特別是忽必烈以後,皇室貴族間經常發生爭奪皇位的流血鬥爭。皇帝腐朽昏庸。大權落到蒙古權臣手中,他們利用職權出賣官爵,搜刮民財。地方各級官吏巧立名目,橫徵暴斂。在苛重的剝削壓迫下,勞動人民還受到自然災害的嚴重侵襲,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。在這種歷史背景下,華廈各族被迫舉起義旗向元朝統治者鬥爭。詹姓人民也不例外。浙江詹老鷂、湖南詹一仔等人組織的武裝鬥爭,體現了詹姓人民固有的英勇和頑強的品質。儘管他們由於種種原因失敗了,但他們奮勇鬥爭、不怕犧牲的精神,鼓舞著後來者繼續拿起武器進行驅逐胡虜,恢復中華的鬥爭。漢族人民以各種形式起來反抗元朝暴虐的統治。以趙醜廝、郭菩薩、劉福通、韓林兒、朱元璋、陳友諒、張士誠等人所領導的隊伍實力最為強大。後來,朱元璋借肋農民起義的力量滅了元朝,建立了明王朝。
  
明朝前後經歷了十六個皇帝,共二百七十六年。明王朝是個奇特的朝代。朱元璋是個傳奇式人物。他在政治、軍事等方面全面改革了前朝的制度,將政治、軍事、司法大權集中到自已一人手中,封建中央集權達到了極高的頂點。他推行的政策也使明初的經濟得到迅速恢復,達到了歷史最好水準。
明朝的全盛是明成祖永樂時期。鄭和下西洋發展了外交關係,中原與周圍民族的關係也很融洽,促進了各民族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,政令也達到了外興安嶺內外、天山南北和西藏地區。
  
由於宦官專權,明朝從西元一四三六年明英宗即位開始走向了衰落。特務橫行,吏治敗壞,農民負擔劇增,激發了大量農民起義,對外防衛也危機四伏。土木堡之戰,明英宗被俘,後雖放回,但暴露出明朝的空前危機。嘉靖帝時期,任用張居正進行全面改革,包括政治、經濟和軍事,一度使形勢好轉,但此後魏忠賢的專政又加速了明朝滅亡。同時,東北的女真族開始雄起,最終乘明末農民起義之機滅掉了明朝,崇禎帝也吊死在北京煤山。
 
由於明朝在統治上相對比較穩定,因而社會在各方面都有所發展。到了明朝中期,不論是在生產工具上,還是在產量上,農業的發展都已遠遠超過前代,而農業的發展使更多勞動力解放出來,進一步促進了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,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。明朝的青花瓷器、宣德爐等手工業產品已成為今天不可多得的藝術品。明朝的科學文化發展也較迅速,思想界產生了王守仁、李贄等著名人物;小說成就輝煌,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《西遊記》、《水滸》、《三國演義》三本就是出於明朝;湯顯祖、袁宏道及徐渭等文學藝術家領一時風騷;徐光啟、宋應星、李時珍及徐霞客等科學家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。作為科學著作出現的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、宋應星的《天工開物》、徐光啟的《天工開物》以及《徐霞客遊記》等著作成為今日我們研究和借鑒古代技術的珍貴的文獻資料。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類書《永樂大典》。我國的航海技術也達到較高的程度。
元降,明立。在國家太平待興之際,詹姓勃發而起;在中前期,詹姓處於活躍、強盛之勢;到了明朝後期,詹姓子孫也由於國家的變化和時勢的動盪,頻繁遷徙,足跡遍及東西南北海內海外。
在明朝早期,作為經過歷朝生長積蓄,變得龐大而又較為穩固的浙江、福建、安徽、江西、江蘇諸省和上海詹姓,遇上了國泰民安的機會,更加興旺起來。浙江詹姓內擴外延。縉雲詹族和淳安詹族是繁衍旺盛的兩宗。

 

 

            詹姓遷徙,客家文化為主幹(二)

*   http://os.qzs.qq.com/ac/b.gif縉雲詹氏家族的裔孫自南宋開始,陸續外遷,到明朝,基本遍佈浙江各地。主要是詹迥、詹適後裔。詹玠一支先于南宋時遷入五雲鎮詹山村。其後世則擴布縉雲詹山、鎮東、西橋、周墈頭、東渡、五雲、石鬆、上交嶺、雅村、兆岸、官店、木葛坑、大集,以及麗水、永康、嘉興、杭州等地。

*   詹適玄孫詹宗參遷紹興府諸暨。詹適曾孫詹钜遷麗水宣慈鄉(今屬武義縣),後裔轉遷松陽橋亭。據《松陽縣誌》載,從宣慈八角井遷松陽者為詹彩,後人析居西屏、古市、樓塘、石門圩、陽東坑、龍泉、東陽葛城、義烏等地。住在諸暨、龍泉、東陽、義烏的詹族後代和松陽的一支又再次遷移到武義等地。
 
*    元末明初,第十三世詹更的一支詹子陽(字永一)、詹子高(字永二)、詹子華(字永三)兄弟三人,自縣城分別遷青田平演、永嘉山佘(詹嶴)、東甌(溫州)晏城。後代再從青田、永嘉、溫州此三地遷移到浙江南部的里安、曹村、平陽、麗嶴等地。詹更的又一支詹章序與子紹祖遷慶元派。
總的情況是,諸暨、武義、義烏、松陽、宜興、龍泉、東陽、永康、青田、永嘉、溫州、台州、寧海等地都有縉雲詹族的支系。留在縉雲的是其中一支。
 
淳安詹氏家族,主要是詹安後裔,也向四方播遷,如臨安、桐廬、建德、蘭溪、金華、龍遊、常山、開化、江山、衢州等地,又如東陽峴西詹氏,是南宋紹興末年由淳安遷入,聚居於城內、青龍山、堂頭、龍回等處,明時又向外擴遷。
 
*   浙江詹姓向外省遷徙的也日見增多。鎮江府丹徒縣的詹氏家族,就是詹迥次子詹更一支和三子詹文一支的後代,從縉雲(五雲鎮)遷往。有些遷往上海。
 
到了明朝中後期,浙江詹姓開始向雲、貴、川、臺灣等省遷播。有去拓荒的,有去經商的,也有隨軍前往的,尤其是湖廣填川填南時移居雲貴川的為多。如筠連詹氏,始祖詹齊壽原籍浙江嚴州府建德縣,明太祖起師平定後,官居蜀南(奉政大夫),而入籍筠連。而由筠連遷居外地戶又及雲、貴、川三省。從浙江遷臺灣的有跟他族同行的嵊縣派,多為謀生而去。
  
從安徽、江西、福建等省遷入浙江的詹姓人也有一些,如雁蕩山下的上詹村詹族,其始遷祖是福建泉州人,於天順年間遷入。
 
不管是在浙江本土,或是遷往外省他鄉的詹姓子孫,都頑強拼搏,靠勤勞的雙手和聰明的智慧,開闢出片片新的天地,也造就了眾多俊傑。詹鼎、詹萊、詹仲和、詹雨詹寶兄弟等人,就是當時浙江詹姓的優秀代表。

*      詹鼎,字國器,寧海人,聰穎有才學。少時家貧,父親在街市賣餅營生,租本縣富豪吳氏家宅居住。鼎六七歲時,不喜歡與街市兒童嬉游,惟愛上學館聽人讀書,返家後輒能複述諸生所誦的內容。吳氏愛他聰敏,勸詹鼎父親讓鼎上學讀書,鼎父因為貧窮沒有同意。但詹鼎常在餅灶之下捧書誦讀。父親為之所感動,就送他入學。當時,吳氏聘請老師教授其子,鼎則從學于吳家。他盡通老師的學問。不數年,吳氏子弟無人能比得上鼎。老師為此辭職離去。詹鼎卻被聘為吳氏諸子的老師。後師從同縣博學名儒王愚可學習。他精通《春秋》之說。他想自薦官府作事,有司不接納。縣中趙某赴試,鼎代趙做文章,趙某因此得中並當了官。詹鼎道:不可無以謝我。攜趙白銀五十兩而去。
元末,方國珍起兵海上,聞鼎有才,強制他做幕僚,後改為上虞制。軍吏貴臣起初認為鼎是一位儒生,不懂軍旅事情,每次都怠慢說他違約。鼎借會眾的時機,責備一位驛丞不奉公,並斬首示眾,眾人因此如稚子懾服了。元至正二十七年(1367)九月,朱元璋命朱亮祖攻台州、溫州,湯和大軍長驅直取慶元。方國珍見大勢已去,乘船遁於海上。太祖憤怒,欲擒殺方,命廖永忠水軍追擊。方國珍走投無路,陷入困境。詹鼎建議方國珍上書謝罪,並代為草表。其辭謙恭而辯,軟中有硬。太祖攬表後歎道:孰謂方氏無人哉,是可以活其命矣!”於是舍其罪不追究。召國珍入見,封為右丞。詹鼎亦召至京師。至時,上書萬余言,太祖立刻受讀,以副丞相授予詹鼎官職。但當時在朝的禦史台中楊憲丞,正與淮西政派李善長、胡惟庸等明爭暗鬥,對不是自己派系中的人物極力排擠。楊憲忌詹鼎的才氣與名聲,就惡言中傷,使鼎遷徙去陝西等地近七年。直到楊憲死,鼎才被舉薦於朝庭。但中書仍以謫徙之人不宜用為由,不予授官。鼎欲歸還陝西,又恐為人所笑,即挽人薦于丞相。丞相召見後,稱讚道:詹鼎、尚書才也,收留于刑部。當時河南行省缺郎中,請命鼎任該職,丞相不忍鼎離去,沒有批准。任他為刑部郎中,後改刑部左僚。丞相每稱詹鼎:刑部有詹鼎在,勝百輩。詹鼎在職時,一以寬仁行法。罪犯每當複審,爭言道:願得詹公複我,死不憾。後來被誣抵法而死去。

*   詹萊,1522年生,字時殷,號範川,常山人。明嘉靖二十六年(1547)丁未進士。初任江西金溪知縣,後調任福建長樂知縣。為防倭寇侵襲,呈准選擇海門要地築城防守,又設兵船數十艘巡邏馬江上下,勿使倭寇登岸。後福清等縣均遭倭寇侵陷,惟長樂因築城防禦,安然無恙。調任河南嵩縣知縣,免去農民歷年拖欠賦稅。規定兩稅交納之期限。調安徽池州同知,再調任湖廣僉事。多次平息巨盜作亂。而當時之直指繡衣使者徇私枉法,萊常與之爭論,又多次法辦郡縣不稱職之吏員,因而觸犯直指。四十三年,掛冠歸田,時年43歲。從此無心仕途,專心理學,創辦範川書院,講學授徒。家居20餘年,出資辟修木棉嶺至江山之要道。萬曆十三年(1585),纂修《常山縣誌》。著述有《范川文集》、《春秋原經》(十七卷)、《招搖池館集》(三十卷)、《史約》、《七經思問》(三卷)等傳世。
詹仲和,即詹和,字僖和,號鐵冠道人,四明(今寧波)人。藝術家。弘治(14881505年)時,初為縣諸生。他書學于王右軍、趙子昂,遒勁可法,書畫都很逼真,七十餘歲,仍做蠅頭小楷。他的書法高潔自如,又擅長於畫墨竹和白描人物。
 
詹雨(14381508年),字天澤,號素履,松陽縣西屏鎮人。早年喪父,家境貧寒,自幼勤勞刻苦,英敏好學。弟詹寶年幼,他作為兄長,盡心撫育,教授他經學之道。明成化元年(1465年)詹雨鄉試中榜,第二年考中進士。最初擔任兵部主事。他嚴振軍紀,肅清了親軍的一些宿弊。後因與太監汪直發生矛盾,被外派到江西建昌擔任太守,任期內減輕賦役和刑法,深受百姓稱道。後到韶州擔任太守,打擊豪強,平息民怨。後又被提拔為廣東左參政,督管糧食儲備之事。沒多久辭官回鄉,修禮講學,教導後人,著有《素履堂集》。

    詹寶(14461518年),詹雨弟,松陽縣人。在兄長詹雨的教導下,詹寶學業有成,於明弘治九年(1496年)考中進士,被授予新昌縣令之職。因才能出眾,朝廷欲將其召入京城為官,但他留戀山水,堅決推辭不赴,後辭官歸鄉,隱居養性。著有《靜齋集》。弘治九年,當地立兄弟進士牌坊,以褒獎詹氏兄弟。

 

   詹姓遷徙,客家文化為主幹(三)

http://os.qzs.qq.com/ac/b.gif
福建是一個特別的地域。在唐代中葉以前,福建經濟文化還不發達,仍被視為蠻荒之地。進入宋代,福建變為少有的長久和平的地方。北方移民與灌鋼工具的應用,開發了森林與沼澤;官營經濟的引入,促進了採礦、制茶等手工業的發展;面對海洋的開放政策,使福建成為商業最發達的區域。自宋初以來的儒學文化浪潮,又使福建擁有國內最多的書院,最多的進士,印書最多的書坊,也產生了許多影響了一個時代的偉人。睠昔歐粵險遠之地,為今東南全盛之邦。宋人張全真說出了當時福建快速變化的情況。福建被稱為海濱鄒魯。到了明朝,尤其是中前期,福建社會穩定,各方面都得到發展。加上固有的臨海地理條件,福建對中國的發展進步,對世界的聯繫,影響都很大。
福建對於詹姓有著特殊的淵源、歷史地位和作用。詹姓南遷,早有詹康邦、詹成邦子孫于西晉大興元年(西元318年)始遷福建。詵公當了侯官縣令。永嘉二年,中原板蕩,八族林、黃、陳、鄭、詹、邱、何、胡入閩。唐宋時又有詹姓南移入閩。構成福建詹姓大家族主要有四大支系後裔:大公(黃隱公)後裔、子豪公後裔、道公後裔、大德公後裔和晟公後裔。到了明朝,福建詹姓日益龐大,為福建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,也成為詹姓的聚散地和發祥地之一。
   
詹姓子孫在福建分佈極廣,東西南北中皆有,龍岩、永定、漳州、安溪、泉州、仙遊、莆田、三明、尤溪、沙縣、閩清、甯德、武夷、浦城等地為最。明末清初,隨著湖廣填四川風潮,從福建遷往四川、貴州、雲南、廣西、海南等省的詹氏為數不少。也有一部分遷向臺灣,是臺灣詹姓主要發散地之一。有些官調、軍調落籍他省。
  
漳州詹姓始于唐初。唐總章三年(西元670年),河南固始人陳政、陳元光父子率五十八族軍校開闢漳州郡(見《漳州志》)。其中有詹英、詹次。因而漳州有詹氏。其子孫在此繁衍。後來,一部分向閩西、閩南擴播,一部分向外省遷徙。也有從他地遷入的詹姓人。

 
安溪詹氏是望族,名人輩出。先祖詹纘,為金紫光祿大夫行營兵馬使,光啟二年(西元886年),隨光州德勝將軍王潮克閩,而定居福建。傳到詹敦仁,當了安溪開先縣令,退隱居祥華鄉,顯名千古。傳到二十世詹源,舉弘治乙丑進士,官戶部主事改監察禦史,誥贈中憲大夫。二十一世詹仰庇,二十一歲中進士,歷任刑部左侍郎、尚書、中諫大夫。為一代名臣。又二十一世詹彬,是嘉靖乙未科進士,萬曆四十五年勅封為戶部主事。二十二世詹弘鼎,在嘉靖年間任都察院工部主事。

詹纘這一支,除了延伸于閩南各處外,渡海入台的也成了主流。佛耳山詹氏的祖根就在安溪祥華鄉。軍調而落籍外省的也很多。詹士賢是莆田人,曾任鎮南關將軍,清順治三年入瓊,落籍海南文昌縣,發展成為大族。
詹氏的美德事典很多,茲舉民間留傳的兩則感人故事。

其一是一塊大石頭的故事:敦仁公第十八世孫開州公,曾奉旨任雲南道監察禦史,妻子林氏隨夫前往。由於雲南天熱,茶餘飯後,林氏都要在一棵大榕樹下的石頭上納涼。開公去世後,其子廷公中進士,官至翰林院編修,不久擢為雲南府尹。林氏隨子再到雲南,住於原處,又常納涼于此石。豈料事有湊巧,其子升遷,其孫源公繼承父志,中進士,又官居雲南,再住原處,林氏隨往。林氏三進雲南,感慨萬端,對這塊石頭更滋生了難舍之情,已戀上了這塊石頭。她一到官府顧不上休息,立刻跑去撫摸那塊石頭,說:我又回來與你做伴了。此後,每當夜晚來臨之際,不管颳風下雨,她都要到那石塊前走走坐坐,方回房入寢,與石結下了不解之緣。

爺孫三代在雲南為官時,清正廉明,為民所敬頌。源公離任時,民眾皆備好禮物相贈,但源公一一拒收。林氏見他們長跪不起,好意難卻,於是說道:既然眾鄉親一定要送禮,能否以我經常納涼之石相贈?大家異口同聲答應,即派數十鄉勇將該石運到安溪,以示情意。

這塊石頭,就是詹敦仁紀念館外刻有安溪開先縣令詹公祠碑記的雲南大理石。碑文為明萬曆年間的吏部尚書資善大夫黃鳳翔所撰。這塊近兩米高的大理石,已歷數百年,意味深長。

其二是為啄木鳥即詩一首的故事:詩的作者是詹咫亭。咫亭,號仰庇(西元15431605年)。他為官清正,除奸誅佞,皇上恩愛有加。萬曆年間,山東水患後又逢蟲災,而有些官員仍不顧災情,照樣歌舞昇平。此時,他奉旨賑災,並暗查地方腐敗。

一天晚上,他帶著隨從到郊外漫步,忽見林中有一隻啄木鳥專注地在逆風中對著樹皮啄害蟲。他聯想到自己的身份與啄木鳥何其相似。由於觸景生情,他因此即詩一首此禽不與眾禽同,頭戴珠冠一點紅。口似鐵釘釘定鐵,爪如銅串串鑽銅。朝飛南波去煙外,暮宿西山雨露中。矢志非為求食計,卻除天下咀心蟲。從此詩可看出他的剛正和錚錚鐵骨。

甯德詹族是詹姓入閩較早的一支,且有一個美好的傳說沒有寧德縣先有眉嶼詹。早在唐朔朝年間,迪公官授閩侯縣丞,落籍于官侯縣友悌鄉惠化裡。其子遷寧西(現寧德)可壙。後代淵公(字守靜號發源)于宋咸平三年遷眉嶼。據說,淵公善性捕獵,一日在莒丫之南捕到一隻畫眉鳥,公將它埋在該地。次年再到該處,發現此鳥沒有腐爛,依然如生。則知其地風水奇勝,於是公就在該地落腳定居,並取畫眉鳥之意,定村名為眉嶼。公之後世子孫播衍福鼎、福安、周寧、霞浦、尤溪一帶。散遷外地外省的也不少。已傳三十五世。

武夷山(含浦城、建陽、松溪、建甌等縣)在福建也是最早有詹氏的地域,宋元時人才濟濟,家族興旺,向省內省外播衍。明朝大名鼎鼎的兵部尚書詹榮,其先祖就是從建陽遷尤溪的,後軍調到了山海衛。子孫在北方傳播。

 

 

詹姓遷徙,客家文化為主幹(四)

http://os.qzs.qq.com/ac/b.gif
*   (文章來自國家圖書館)

詹榮(1500–1551年),字角山,四十九都人。登嘉靖丙戌(西元1526年)進士。授戶部主事,曆郎中。曾巡撫山東、甘肅。多著奇勳。庚午召拜兵部左侍郎,陳禦邊便宜八事,帝嘉納之。敵退邊靖,遂致政歸,卒於家。萬曆中贈兵部尚書,予諡蔭一子。史載:

*   督餉大同,值兵變,殺總兵官李瑾。總督劉源清率師圍城,久不下。榮素有智略,善應變。叛卒掠城中,無犯榮者。週邊益急,榮密約都指揮紀振、遊擊戴濂、鎮撫王寧同盟討賊。察叛卒馬升、楊麟無逆志,乃陽令寧持官民狀詣源清所,為叛卒乞原,而陰以榮謀告,請宥升、麟死,畀三千金,俾募死士自效。會源清已罷,巡撫樊繼祖許之。升、麟遂結心腹,擒首惡黃鎮等九人戮之。榮乃開城門,延繼祖入,複捕斬二十六人。錄功,擢光祿寺少卿,再遷太常寺少卿。

*   嘉靖二十二年,以右僉都禦史巡撫甘肅。魯迷貢使留甘州者九十余人,總兵官楊信驅以禦寇,死者十之一。榮言:彼以好來,而用之鋒鏑,失遠人心,且示中國弱。詔奪信官,槥死者送之歸。番人感悅。逾年,以大同巡撫趙錦與總兵官周尚文不相能,詔榮與錦易任。俺答數萬騎入掠,榮與尚文破之黑山陽,進右副都禦史。寇複大舉犯中路,參將張鳳等陣歿。榮與尚文及總督翁萬達嚴兵備陽和,而遣騎邀擊,多所殺傷,寇乃引去。代府奉國將軍充灼行剽,榮奏奪其祿。充灼等結小王子入寇,謀據大同。榮告尚文捕得,皆伏辜。榮以大同無險,乃築東路邊牆百三十八裡,堡七,墩台百五十四。又以守邊當積粟。而近邊弘賜諸堡三十一所,延亙五百餘裡,辟治之皆膏腴田,可數十萬頃。乃奏請召軍佃作,複其租徭,移大同一歲市馬費市牛賦之;秋冬則聚而遏寇。帝立從焉。寇入犯,與尚文破之彌陀山,斬一部長。

*   榮先以靖亂功,進兵部右侍郎,又以繕邊破敵,累被獎賚。召還理部事,進左。尚書趙廷瑞罷,榮署部務,奏行秋防十事。已而翁萬達入為尚書,遭母喪,榮複當署部務,辭疾乞休。帝怒,奪職閑住。越二年卒。

*   當榮之撫大同也,萬達為總督,尚文為總兵。三人皆有才略,寇數入不能得志。自後代者不能任,寇無歲不入躪邊,人益思榮等。明年,俺答薄京師,萬達、榮皆已去。論者謂二人在,寇未必至此。萬曆中,榮孫延為順天通判,上書訟榮功。贈工部尚書,予恤如制。

*   龍岩白沙、漳平象湖、永定一帶的詹姓,始于唐宋時期。一支是大公之後仁敏公的後裔,一支是黑龍公的後裔,再一支是敦仁公的後裔。敦仁一支後裔從安溪縣祥華鄉分衍于仙游大圳嶽。元末戰亂時,詹壽二從仙游入贅漳平市象湖鎮楊美村,生三子名四二、四三、四四。詹四二隨父遷回大圳嶽。詹四三移居長塔村上坑盂。詹四四遷居象湖村。詹四三數傳至詹守潤,建基上坑盂忠興堂,即為始祖。其後代人丁興旺,播衍象湖、仙游、尤溪等地,並向外播遷。

*   永定出了一位名將詹天顏。按《永定縣誌》載,天顏,號僯伍。崇禎元年(西元1628年)恩貢,初授四川龍安府石泉縣知縣。庚辰舉邊才,晉陝西慶陽府同知兼理府事,時獻賊破蜀郡,天顏多布方略,龍安以全事聞特恩加級署府道事,遂升松潘道安綿道,官終四川巡撫僉都禦史。(《明史》卷二七九,列傳第一百六十七)有紀。

*   江西和安徽是相鄰的兩個省,是詹姓誕生以來的第四故鄉,是詹姓子孫傳承、生長的搖籃和向四方分派的最重要的源頭。江西和安徽又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淵源。江西和安徽的詹姓血脈相承,密不可分。

*   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,則始于漢高帝初年(約於西元前202年)。漢武帝時劃全國為十三個監察區,稱十三部州,此時的江西屬楊州部。唐朝稱江南西道監察區。宋代江西地區被置九州、四軍、六十八縣,其大部分隸屬于江南西路,另有一部分隸屬于江南東路。

*   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,江西行省轄區遠遠大於今天的江西省區,原江西東北地區隸屬于江浙行省。明朝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,但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,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區。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,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。一九三四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,一九四七年劃回安徽,一九四九年再次劃歸江西。

*   對於安徽,秦代推行郡縣制,涉及安徽的有九江郡、泗水郡、碭郡、潁川郡、會稽()郡。西漢初,郡縣制與封國制並行,安徽郡縣分隸淮南、荊、淮陽、梁等國。武帝設十三部刺史,安徽分屬揚、豫、徐三州。揚州轄丹陽、九江、廬江三郡和六安國。唐貞觀元年,實行道、州()、縣三級管理,安徽為河南、淮南、江南三道分領。其中淮南道轄濠、揚、滁、和、廬、壽、舒七州,江南道轄宣、歙二州。北宋實行路、府()、縣(軍、監)三級制,安徽分屬五個路。南宋在淮河以南設淮南東、淮南西、江南西三個道。元朝實行省、路(府、直隸州)、散州()、縣四級制,安徽分屬三個行省。明朝,安徽屬南直隸西部地區。清朝康熙六年(西元1667)正式建省,取安慶府和徽州府首字合成為省名。

*   江西和安徽是個農業經濟大省與人文大省。自然地理和經濟條件有許多相似之處。徽州文化在我國歷史上影響較大,獨具特色,主要的文化學術流派有建安文學、桐城文派、新安畫派、皖南考據學派。文房四寶(宣紙、徽墨、宣筆、歙硯)。徽州四雕(磚、石、竹、木)、蕪湖鐵畫、阜陽剪紙等,都很著名。而江西歷史文化厚重,她既固守了中原文化、傳統文化,又建立了廬陵文化、陶瓷文化,等等。江西和安徽卻有著如程朱理學、徽州學派、佛學、山水文化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內涵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。正是這些地域、經濟、歷史、文化根源,因而滋養、薰陶和大大地影響了詹姓。

*   安徽詹姓家族多為詹康邦、詹成邦的後裔。在明代,孫支繁茂,越出徽州向外擴張,而成為向湖廣、雲貴川及其他地方播衍的發源地之一。

*   在安徽省內,詹姓主要分佈在休寧、潛山、望江、宿松、懷甯、嶽西、太湖、安慶、池州、桐城、六安、金寨、合肥、淮南、鳳台、青陽、蕪湖等地。當時婺源縣歸徽州管轄,婺源詹姓家族是個大族,分佈在廬坑、慶源、虹關等處,是繁衍數十代的世族聚族而居的村落。其地位顯赫,獨領風騷。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